创新驱动 供需协同 拥抱生物经济新时代(下)
发布时间:2023-09-19
(2021年10月20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三、激发强大内需潜力是建设生物经济强国的重要抓手
从需求侧分析我国建设生物经济强国的基础和潜力,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医疗器械消费市场和重要的药品研发服务贸易出口国,超级稻、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伴随城镇化进程提速、人口老龄化加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等,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美丽中国、绿色中国、平安中国战略加快部署实施,倒逼生物经济市场规模和潜力持续释放。“十四五”乃至未来中长期,激发强大内需潜力是我建设生物经济强国的重要抓手。
一是要赋予生物技术经济属性。回顾以往国家和地方鼓励生物技术、生物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和规划文件,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决策部门更多将生物技术、生物产业单纯视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民生产业的思维定式和管理模式,导致在监管方面唯安全至上忽略效率、唯消费端至上忽略企业经济效益等情况;同时,在产业扶持手段上也相对单一,地方“砸钱砸地”“盲目招商引资”生物技术企业和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与信息技术类似,生物技术的经济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意味着提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发、生产、流通、交换的提供方们必须有利可图,这在生物经济时代更加无可厚非。回归生物技术本来的经济属性,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确保从事研发、生产、服务各个环节的生物技术企业,能够获取合理的经济回报。积极探索创新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准入及定价机制,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大幅度放开生产准入限制,绝大部分交由市场确定价格,激励企业安心从事高附加价值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二是要持续激发生物技术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企业是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也是生物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我国生物技术企业能否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尤其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是生物经济领域的创新企业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应对国际科技创新环境正在经历趋势性调整、不确定性和风险激增的“王道”。创新企业应继续发挥比科研院校更贴近需求、比国外同行更贴近国内市场的优势,更多面向行业细分市场追求臻美极致,积极挖掘“无人区”层次的内需潜力。进一步完善激励消费端针对创新产品和服务“勇于尝鲜”“消费得起”的政策环境,促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准入、定价、质量监督、配套服务、舆论引导等多环节完善,加快形成“创新企业盈利-消费者买单-企业再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要发挥政府采购撬动市场的作用。从深圳、苏州等部分生物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看,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手段带动生物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方面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例如,部分城市将产前基因检测筛查等项目纳入地方医保范围,大幅度带动了本地及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部分城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员工体检活动中积极增加癌症早筛等检测项目,为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可见,顺应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生物技术以更高性价比、更优质安全服务惠民的客观规律,政府采购政策工具的手段也更加多元化。未来一段时期,要激励有条件、有潜力的区域实施更多生物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应用示范带动项目,也要积极推广福州有关经验做法,实施多样多模式的各类生物技术惠民工程,实现以应用促发展,以小市场带动大市场。
四是要多措并举鼓励需求端科学消费。对标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走向公众的演进路径,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生物技术走向公众且逐渐被熟悉、认可、追捧以及再回归理性对待和使用等,也将是一个持续甚至更加漫长的过程。与信息技术更多关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改变生产生活模式不同的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涉及太多对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物体的改造,其伦理特征、安全程度等更易收到公众的质疑。有鉴于此,在增加公众对于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方面,既要将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在消费端加大宣传力度,也要提前建立健全涉及伦理、安全底线的重大问题争端公共辩论决策机制。此外,瞄准提高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目标,通过持续规范产品和服务市场秩序和配套服务提高新产品新服务的质量,通过政府适度补贴、创新商业保险进入等手段,引导消费者积极尝试、购买各类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