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供需协同 拥抱生物经济新时代(上)
发布时间:2023-09-19
(2021年10月20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生物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时期,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正在加快改变医疗、制造、农业、能源等各行各业,新的制度安排加速形成。迫切需要我国以全新的视野,从供需两端系统甄别我国建设生物经济强国的条件和潜力,坚持创新驱动,以需求为牵引明确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持续强化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强大内需潜力,拥抱生物经济新时代。
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持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生物技术渐与信息技术并行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共性技术,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加速以更加亲民的价格、更加贴近市场的形态走进“千家万户”,针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物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人类社会正式步入生物经济时代。新时期新背景,我国具备生物资源禀赋好、市场空间大、人才储备厚、产业体系相对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等优势,但生命科学技术实力不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偏弱、制度设计滞后等掣肘突出,迫切需要夯实科技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积极改革探索,发挥内需市场优势,用好资源禀赋保障,力争在生物经济时代取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 我们正在经历生物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各界围绕生物经济时代的临界点、阶段划分与特征等问题开展热议(里夫金,1998年;理查德·W·奥利弗,1999年;王宏广,2003;潘爱华,2003等)。综汇有关观点可以判断,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为标志,人类社会逐步演进到生物经济孕育期和成长初期,这期间,生物经济时代的崛起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深度繁荣交汇并行;预计到2030年前后,人类社会将步入真正意义的生物经济时代,在这一时期中,生物技术创新演进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将超越信息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去年始新冠疫情在全球弥漫,公众对于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接受度和需求量快速上扬,生物经济时代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迈进的节奏将进一步加快。举例看,10年前,绝大多数孕妇、患者对于基因检测胎儿情况、癌症早期发现等效果还将信将疑,今天,已经有数百万级的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5年前,人们对核酸检测的效用还懵懵懂懂,今天,核酸检测已经被广泛普及到全球成为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门,成本及价格也一降再降。
值得反思的是,21世纪初始各界对于生物经济时代加速发展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判断,更多寄希望于诸如某几种癌症被攻克,或者,人类可预期平均寿命较当前水平提高10岁等。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生物经济时代的正式到来或将是由瘟疫、生物恐怖、生化战争等重大消极事件引起。从过去几年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当前生物经济时代快速演进的主要驱动力仍是源于前几十年生命科学领域发生的系列重大技术进步,新冠疫情更多是一个发酵剂,从需求端倒逼着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以超于预期的速度向公众普及。可见,从供需视角诊断一定时期某个国家和地区生物经济的发展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具体而言,供给端包括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和资金、生物资源保藏情况等,需求端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公众对于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以及是否愿意为之买单的情况等。
二、 坚持创新是引航生物经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生物技术具有知识、资本密集度高等特征,基于生物技术进步和创新衍生的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模式及其制度体系,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和资金以及生物资源等要素的供给数量与质量尤其依赖。从供给侧视角分析我国生物经济时代所必须且紧迫的要素,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亟待补齐的“短板”。生命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叠加未来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正在经历的趋势性逆转等因素,要求我国在生物经济时代生存、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引航发展浪潮,必须要加大力度夯实科技基础,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创新资源。
一是以需求为牵引明确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生物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的宗旨是服务于人民、人类社会乃至生物界、自然界。科技创新的方向必然要结合时代需求,更加贴近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应在前期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相对完善扎实的基础之上,聚焦面向人民群众“医”“食”“美”“安”需求和生物经济强国建设目标,重点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药健康领域,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领域,面向环境友好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和确保国家安全的生物安全领域。
二是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生物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亟需坚实厚重的科学。要面向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水平,加大力度投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持续推动产学研以新机制新模式合作研发。围绕生命科学领域事关世界科技前沿的方向,支持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在平台设施运行期间,多方式、多渠道引入医院、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共同参与测试反馈。密切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紧迫要求,尤其面向制约生物技术应用推广的“卡脖子”问题,加快部署推广一批新的生物技术攻关计划。
三是要持续强化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事关生物经济发展全局,是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系列重大任务部署的重头戏,对我国能否抓住生物经济时代黄金发展期重大历史机遇意义重大。要加速创新组织模式和协调机制,调动多主体、多形式参与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在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的“拉榜”“揭榜”“挂帅”等不同阶段,积极吸引创新型企业参与。确保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设施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惠民,加速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科学设施等硬设施向包括企业、民间资本、科研院校、创业团队、新型研发机构等的社会公众开放。
四是要想方设法汇聚创新资源。与数据资源之于信息经济时代的重要性相类似,生物资源、生物技术之于生物经济时代的至关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与此相应,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及专业资金、人才等是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在国际科技合作形势正在发生趋势性扭转的大背景下,必须要坚持开放创新,坚决避免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与国际科学前沿、产业前沿等各种形式的“脱钩”。广纳海内外各类人才、团队,更好利用海内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资本,加强跨境科技合作项目,降低创新要素合作的制度性障碍。
五是要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发展。产业集群是生物经济率先发展的引航标。从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生物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实践看,集聚化发展的模式既顺应了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符合生物经济时代部分区域率先实现局部突破、引航新时代发展的期待。要在前期推动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多元化,在部分有条件的区域大胆尝试制度改革突破,在准入、监管、定价、保险、税收、安全、重大问题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允许突破现有的法规和政策,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先行先试;在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金融扶持等方面设立绿色通道,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